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公有雲賽道正發生兩個深層次演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星船知造,作者 | 王動,編輯 | 嚴小方



目前雲計算在我國呈現階梯狀特點,不同行業的應用水平差距明顯:



互聯網和信息服務行業處於第一梯隊,已基本實現雲計算的深化應用。


金融、政務、交通等行業處於第二梯隊,雲化改造正在深入推進過程當中,成為推動國內雲市場增長的主動力,也是目前雲服務提供商爭奪的主戰場。


製造業、能源等行業處於第三梯隊,目前的雲化改造主要是圍繞非核心繫統開展,但中國製造業也是未來雲服務提供商們最廣袤的市場。



根據交付模式不同,公有雲服務主要分三大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



IaaS模式下,雲服務提供商主要把客戶需要的基礎設施環境搭建好。


PaaS模式下,除了基礎設施環境,雲服務提供商還要將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在內的平台搭建好。


SaaS模式下,使用者連軟件都不需要安裝,上雲之後直接可以上手操作。



剛過去的2022年國內雲業務的表面戰績涌動下,星船知造觀察到兩個深層次的演變——


01 戰績


首先是"一哥"阿里雲在國內公有雲市場的統治力略有削弱。IDC報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阿里雲在國內IaaS市場和IaaS+PaaS市場上的份額分別為34.5%和33.5%,相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4.1個百分點和4.4個百分點。


11月17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了2023財年第二季度(自然季度為2022年第三季度,阿里財年從每年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財報。數據显示,其雲計算收入增幅創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只有4%。


阿里巴巴此前曾在財報中提及雲業務收入增幅放緩的原因,"互聯網行業頭部客戶由於非產品相關原因逐漸停止在其國際業務中使用阿里雲服務,以及中國互聯網行業客戶需求放緩。"


騰訊雲曾經是"阿里雲之下、萬雲之上",但在2022年上半年,騰訊雲在國內IaaS市場被中國電信天翼雲擠出前三甲。在IaaS+PaaS市場則被華為雲超越,從第二變成了第三。



國內公有雲IaaS廠商市場份額



國內公有雲IaaS+PaaS廠商市場份額


從增速角度看,2020年第三季度,阿里雲營收增速達到60%。但到2021年第四季度,增速為20%,而到2022年第二季度,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0%。


騰訊雲也處於相對失速中。2019年,騰訊雲收入達170億元,同比增長超86.8%。2019年之後,騰訊沒有單獨披露雲業務收入,而是將其歸入"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增幅進入下降通道,2021年第一季度為40.7%,到2022年第二季度,增幅為0.8%。


相對增速較快的是華為雲天翼雲


2022年3月發布2021年度財報時,華為首次披露了華為雲的營收,為201億,同比增長34%。


2021年,中國電信的天翼雲業務實現收入279億元,同比增長102%,是全球最大運營商雲。2022年前三季度,天翼雲收入繼續高速增長,增速仍然超過100%。


實際上,不僅是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中國移動的移動雲和中國聯通的聯通雲從2021年以來都進入快速發展通道,在2022年上半年收入增幅都超過100%。


02 主賽道轉換


雲玩家戰績的背後,是中國公有雲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調整——



非互聯網行業正取代互聯網行業,成為驅動國內公有雲發展的主動力,也成為各家雲廠商比拼的主賽道。在新的主賽道上,華為雲、天翼雲相對有着比過去更多的積累和優勢。



在國內眾多行業,互聯網行業最早上雲,也最願意上雲。上雲后可以靈活調動雲上資源、使用豐富的雲上組件,來縮短響應用戶的時間,對市場變化做出及時應對,從而更好支撐互聯網企業業務擴張。


另一方面降本增效,相比傳統自建數據中心方式,底層基礎設施統一上雲更加經濟便捷,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


如同以前人們自己購買地皮和材料,自己動手造房子,不僅周期長,要過很長時間才能入駐,而且一次性投入大。後來雲服務廠商建設了大批房子,用戶通過租用實現快速入駐,而且降低一次性支出。如果家裡人口增多了(用戶訪問量大了),就多租幾間,人少了,就相應減少幾間——實現靈活調配資源,以免造成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或者資源浪費的現象。


隨着前些年互聯網企業紛紛擁抱雲,推動我國公有雲市場出現井噴式發展。阿里雲、騰訊雲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哥。因為比起華為雲、天翼雲,他們自己就是互聯網行業上雲、用雲的典型,也更懂互聯網企業的上雲痛點和需求。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相當一部分互聯網企業已將絕大多數IT工作負載轉移至雲端,這讓互聯網行業在需求側對於雲業務市場發展的驅動力減弱——

客製專屬滑鼠墊、可愛造型L夾L型資料夾、透明證件套、手提袋,專業印刷設計廠商!

通過SGS環保認證,無毒無害 環保材質符合歐盟RoHs、REACH認證



影響示波器測試準確度的五大因素

混合訊號示波器(MSO)有兩種輸入,一小部分(通常是2個或4個)的類比通道,更多(通常為16個)的部份是屬於數位通道。



塑膠射出成型技師工作甘苦談

一間在新竹耕耘超過20年的塑膠射出成型公司,初期以硬質pvc起家與模具開發設計;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新觀念、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加入。亦得因需應各界之需求,運用了管理。技術達到每個客戶希望的目標。




如何正確使用飲水機?

電解水部份採用美國NSF認證通過之過濾系統,再加上超強白金電解槽並採用日本九州日立的電解元件,安全性高,品質有保障。




1,電商、音視頻對公有雲的需求趨於平穩。


2,網絡遊戲、在線教育的需求持續減緩。


3,新業務驅動的規模化增量需求又比較有限,5G、IoT、AR/VR等尚未拉動公有雲資源的大量消耗。元宇宙雖然目前非常熱,但還處於概念和點狀探索階段。



互聯網行業貢獻度不斷下降的同時,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傳統企業数字化轉型已成潮流大勢,朝着"上雲用數賦智"的目標邁進。"上雲"是其中最基礎,也是關鍵的一環。


政策層面,2022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数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實施上雲用雲行動,促進数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022年4月,工信部啟動《企業上雲用雲實施指南(2022)》編製工作,持續深化企業上雲行動,推動企業高質量上雲用雲。很多省市目前都制定了企業上雲行動計劃,比如廣東提出,到2025年帶動100萬家企業上雲用雲降本提質增效。


市場層面,經過了疫情"洗禮",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数字化轉型不僅是紓困之舉,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措施。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在不考慮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数字化轉型可使製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務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使零售業成本降低7.8%、營收增加33.3%。


在各種因素"撮合"下,非互聯網行業正取代互聯網行業成為上雲的主力軍,也是國內公有雲廠商們爭相搶佔的新賽道。


03 製造業:如何贏得新藍海


新賽道、新空間的出現,必然會引起新一輪的博弈,市場將重新洗牌。


在政企領域,中國電信、華為等在政企市場上多年打拚所積累的資源和經驗,為他們推動自身雲業務發展發揮出重要作用。


如中國電信天翼雲有國資背景,這對重視信息安全的政府部門和央企來說,具有"國資"背景、安全可靠成為其上雲選擇供應商重要的考量條件。


2021 年底天翼雲引入中國电子、中國電科、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等央企戰略投資,又推出了"國資監管雲",天翼雲作為國雲的框架已基本成型。


華為在政企領域,尤其是政務領域的實力,被很多人低估。實際上,華為雲是做政務雲以及私有雲"起家"的,在這一領域有着強大的政府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相關報告显示,2021年國內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上,華為雲以25.8%依然高居第一。



華為雲的智慧礦山項目 圖源:華為雲官網


新賽道中,阿里雲優勢不如以往突出,但仍有着極為豐富的技術和服務能力。來自互聯網陣營的雲服務提供商吃下了國內公有雲高速發展的第一波紅利,自然也不願意放棄第二波紅利。這些年來,阿里雲在非互聯網行業不斷加碼發力,想要逐步擺脫對互聯網行業的過度依賴。2022年第三季度,在阿里雲的收入構成中,來自於非互聯網行業客戶的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8%,尤其是在金融服務、電訊及公共服務行業增長迅速。


東風壓不了西風,西風也壓不住東風,在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時候,競爭就最為激烈,行業最為"內卷",互相傾軋比過去更多了些。


但在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對手。星船知造從不止一家雲廠商了解到,互聯網雲廠商正通過策略調整,與電信運營商建立更多合作。


這一過程中,運營商雲會和互聯網雲企業在政企市場展開分包合作。通過專業分工與合作,共同助力政企市場的数字化轉型。互聯網雲企業如騰訊雲成立運營商行業部、阿里雲加強運營商專屬團隊——加強和運營商雲的聯繫,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共同服務市場。


如前文所言,雲服務模式主要包含IaaS、PaaS和SaaS三種。IaaS提供的是最基礎的資源,也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雲服務類別,電信運營商在這方面有着豐富的資源,具有一定優勢,如中國電信已形成了"2+4+31+X+O"的雲和大數據中心布局。互聯網雲廠商則有着完備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雙方合作可以形成公有雲和私有雲混搭、雲邊協同的結構,提供更加完善的雲資源解決方案。


在PaaS層和SaaS層,運營商和互聯網大廠的積累不盡相同,同樣可以進行優勢互補,推進PaaS能力和SaaS應用的進一步融合。


雲市場的競爭並非零和遊戲,足夠大的市場空間,能夠容納來自不同陣營、擅長不同打法的市場主體。


工業場景對於雲業務發展來說市場空間尤為巨大。國內雲產業發展已經邁入深水區,接下來要啃的都是"硬骨頭"。


相比政務、金融、交通等行業,工業和製造業是雲服務提供商更為陌生的領域。同時,這種陌生是彼此的,相當部分工業和製造業領域的企業對於上雲並不了解,還頗為擔憂。


首先是在安全方面。不久前麥肯錫開展的一項調研显示,未來幾年,中國的雲遷移速度將與世界其他地區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只有11%的受訪企業計劃以使用公有雲為主,更多企業希望選擇本地服務器或者私有雲方式進行雲遷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有多重,比如企業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安全地配置公有雲,或者企業希望將數據存在自己手上。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雲上系統穩定性面臨着挑戰。比如雲上系統的故障率會隨設備的增加而呈指數級增長,單一節點的問題可能會被無限放大,尤其是核心業務系統,作為支撐用戶服務的關鍵,一旦發生故障,其影響範圍更大,後果更嚴重。


其次是成本方面。作為重資產投入的行業,製造業企業如果對大型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生產環節上雲,成本相當高昂。比如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工控系統最重要的核心組件,也是整個系統的大腦,但現在依然存在標準碎片化、協議不開放等情況,一個PLC對應的生產裝備必須是同一標準,這就導致企業設備智能化升級難度加大。


同時一些傳統製造企業的發展較為粗放,利潤率相對較低,對於投入巨資進行数字化改造的顧慮更大。


再者是在人才方面,目前大量缺乏既懂数字技術又具備具體工業製造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雲服務提供商很難去真正去弄懂、了解企業客戶的上雲需求。某鋰電業內人士告訴星船知造,某鋰電企業對產線進行雲化改造,但是雲企業技術人員對於鋰電池的知識並不了解,鋰電池廠家技術人員只能為對方進行培訓,為其講解化學原理和物理結構機理,這樣是為了精進算法,保障"上雲"後生產效率提升。


一位雲服務提供商內部人士則對星船知造表示:"(鋰電)企業在用雲上已經很前(走在前沿)了,從我走訪客戶了解的情況來看,不少製造企業對於如何推進数字化轉型,自己完全不清楚,也不知道需求在哪。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推進。"


上述只是一個縮影,製造業的需求完全不同於互聯網行業,每家企業都面臨着完全不同的狀況,雲服務提供商必須花費更高成本去為客戶量身打造解決方案。


面對新藍海,各家雲服務提供商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https://www.tmtpost.com/6369700.html

特殊造型滑鼠墊去哪買?

滑鼠墊是滑鼠的好夥伴,可使滑鼠游標穩定滑順,多樣的材質


總是為了廚餘煩惱嗎?

雅高環保提供最適用的廚餘機,滿足多樣需求。

中古貨櫃屋設計案例?

金誠運用中古貨櫃屋,重新改造各式活動展場、代銷中心、旅遊渡假空間,皆可依顧客需求製作。


連續封口機購物網-不怕你比價,就怕你買貴!

封口機就是指在包裝容器盛裝產品後,對容器進行封口的機械。製作包裝容器的材料很多,如紙類、塑料、玻璃、陶瓷、金屬、複合材料等,包裝容器的形態及物理性能也各不相同。





Orignal From: 公有雲賽道正發生兩個深層次演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