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正是紅棗大量上市的季節。紅棗葯食兼用,更是名醫所創治療"臟躁"的名方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藥味。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是婦女臟躁病的常用方,專為治"臟躁"而設:"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臟躁"是一个中醫病症名,表現為無緣無故而發悲愁、煩躁,或為芝麻小事而哭泣、易怒,或伴有失眠,頻頻打呵欠甚至昏迷等,屬於抑鬱性精神病症。中醫學認為,此病症多由陰虛血少、心神失養所致。凡具有上述表現而符合此病機者,無分男女老幼,皆可使用甘麥大棗湯治之。
此方組成簡單,葯僅三味,全是平常可食之物,充分體現了葯食兩用的精髓,功能為養心安神、甘緩和中。常用劑量:小麥15克~30克,甘草9克,大棗7枚~9枚。水煎成湯,飲湯食棗即可。大棗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是方中重要的藥味,所以古代醫生有時乾脆簡稱此方為"大棗湯"。古代名醫應用本方有確切的療效,並有驗案流傳。
南宋名醫許叔微(1080年~1154年)遇到一位婦女患了臟躁病,"悲泣不止"。他想到了大棗湯這一古方,於是備好了葯給她服用,還真靈驗,"盡劑而愈"。他將這一成功案例載於《普濟本事方》中。
南宋時,有一位叫程虎卿的,其婦人在妊娠四五個月時得了臟躁病,"慘戚悲傷淚下",求醫拜神都治不好。朋友管周伯告訴他說,我家先人曾經告訴我,治這種病用大棗湯就行。程虎卿把方子抄來,"借方治葯",竟然"一投而愈"。婦科名醫陳自明(1190年~1270年)得知后,就收錄在了《婦人大全良方》中。甘麥大棗湯主治的這兩則病案很有代表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二十九卷論述大棗時,一併收錄。
從張仲景創製到今天,此方一直是中醫治療"臟躁"常用的方劑。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擴大了應用範圍,凡神不守舍、情志抑鬱屬於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者,都可以在本方基礎上加減。甘麥大棗湯確有鎮靜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緩解急迫性痙攣的作用。現今臨床更將甘麥大棗湯加減,擴展應用於更年期綜合征、神經官能症、不眠症、幼兒夜啼症、百日咳、夢遊、癲癇、胃痙攣、竇性心律不齊、心臟神經官能症,以及易疲勞、頻作呵欠等見有心悸脈促,凡屬於心經氣陰兩傷病機者,皆宜。但屬於陰虛火旺或痰火上擾所致,則顯然不是甘麥大棗湯的適用證。
【其他文章推薦】
※不要當暴牙妹,進行露牙齦矯正,讓你放心開懷大笑!
※要讓孩子吃兒童保健食品嗎?
※※淋病治療的10個常見方法
※台北拉皮手術後續該如何保養、維持?
※益生菌怎麼吃?腸胃醫師公開「腸」保健康5秘訣
※想懷孕卻懷不上! 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錯?
Orignal From: 棗治"臟躁"有名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