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三代“墾荒人”紮根浙江大陳島

  中新網台州10月3日電(范宇斌 屈揚帆)63年前,一艘大木船風雨飄搖中從浙江寧波象山來到一窮二白的台州大陳島。陶尚玉夫婦帶着幾個年幼的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島嶼,一墾荒就是一輩子,一紮根就是三代人。


  陶尚玉回憶道,1957年,一名鄉鎮幹部敲開了他們位於象山的家門,說了什麼他記不清了,只知道父母告訴他,"我們要去大陳島了。"

陶家三代合影。椒江發布供圖

  那一天的風很大,年僅7歲的陶強法懵懂地隨着父母登上了那艘大木船。他不知道,這一趟遠行至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從此記憶中那個模糊的家永遠成了過去。而遠方那個小島,開啟了他全新的人生旅程。和他們一起登船的有近20戶家庭,大多都是附近村莊的漁民和农民。


  墾荒歲月清貧而充實


  1956年至1960年,467名青年響應團中央"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號召登上大陳島,奮力墾荒。


  來到大陳島后,陶強法的父親陶尚玉上船帶那些墾荒隊員出海捕魚,而他的母親鄭秀英則教墾荒隊員做農活。那時,陶強法一家人住在浪通門一個漏風漏雨的破房子里,日子清貧而充實。他印象中,當初的大陳島破破爛爛的,到隔壁村得爬山繞很久。


  墾荒隊員大多比陶強法大十幾歲,陶強法記不清他們的臉,但他們黝黑而有力量的手臂、冬天里皸裂的手、煤油燈下的竊竊私語,卻印刻在他的腦海里。


  "我爸的漁船有時候一走就是一個月,我們日常在食堂吃飯,基本就是一塊豆腐塊大小的米飯,吃不飽也餓不死。"陶強法說,當時雖在海島,但能吃到的海鮮只有帶魚。漁船歸來,船上那些海鮮都是要上交的,可望而不可及。


  1960年,墾荒隊員完成了歷史的任務,他們在陶尚玉等一批"老師頭"的帶領下迅速成長,捕魚的捕魚、養殖的養殖、種地的種地……來時是懵懂的青年,走時已是捕魚、農活好手。


  經過5年墾荒,大陳島的變化翻天覆地,斷壁殘垣變成了整齊的房屋,小路修成了大路,築壩造起了水庫,還有了電燈,學校、醫院、文化站、廣播站也都相繼建立。


  漁民的"黃金年代"


  作為大陳島職業"船老大"一員,陶尚玉幾十年在海上討生活。航行軌跡最北到江蘇漁場,最南到閩東漁場。


  1966年,16歲的陶強法作為家裡的老大,只得輟學和父親一起下海捕魚養家。


  "上了船之後,方知父親這輩子的辛苦。"陶強法說,"一般一次出船在三四天時間,總是日夜不停歇地捕撈,一網放下去大概45分鐘,就趁這個間隙稍微眯一會兒,尤其是凌晨三四點的時候非常難熬。"

遊客在陶晨波的養殖基地體驗黃魚捕撈 。椒江發布供圖

  "做學徒、做伙夫、跟着師傅拉網、收拾海物,永遠在搖晃的漁船,揮之不去的魚腥味,總也干不完的活,總是睡不夠的覺……"陶強法說,以至於到現在,偶爾還會在半夢半醒間恍惚起來,覺得自己又回到了船上。


  就這樣在船上熬了10年,憑着吃苦耐勞、努力拚搏,陶強法終於從船員"熬"成了船老大。


  彼時,大陳漁場桅杆林立、白帆點點,數以萬計的漁民在此"討生活"。陶強法所在的生產隊,每個月的產量都穩居前二。憑着這份實力,他成為機動船的船老大兼衛星遠洋隊隊長,最遠航行到東北,打破了陶尚玉的遠洋紀錄。

大陳島夜景 水水 攝

  這是他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時刻,正如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大陳島。


  "那時候漁民的收入很高,大陳人比陸地上大多數人富裕,很多台州椒江的姑娘都願意嫁到大陳來。"陶強法笑着說。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相信,也就幾十年間,那個荒蕪一片的海島會成為一個如此熱鬧的地方。


  後來,陶強法還先後擔任了原衛星村黨支部書記、椒江區黨代表、大陳鎮梅花灣村黨支部副書記等,為大陳島發展貢獻力量。


  21世紀以來,海洋資源日漸匱乏、漁民收入銳減,大陳漁場風光不再,陶強法又率先跳入休閑旅遊的"藍海",成為島上一家賓館的老闆。


  續寫海島新故事


  秋天的大陳島,碧海藍天、風光旖旎,迎來旅遊旺季。陶強法開的賓館坐落於大陳島梅花灣商業街,是島上經營最早的賓館之一。他喜歡與遊客閑聊,熱心地介紹大陳島的風土人情。


  在陶強法和客人熱聊時,陶強法的兒子陶晨波搬着放滿冰鮮的泡沫箱子,跑進跑出。陶晨波帶來的新鮮海貨,很快被他分為幾份,大份放入賓馆后廚,其他的分成幾個小箱子。這些是遊客點名要帶走的特產——大陳黃魚。


  在浪通門海域上,陶晨波有一個黃魚養殖基地。他說:"今年在深水網箱養了2萬條黃魚,還養了海鱸魚、海鯽魚等,一年忙到頭,旅遊旺季時還要到賓館幫廚管理。"


  對於陶晨波來說,祖輩、父輩的墾荒,只存在於兒時聽說的故事里。他的出生、成長在大陳島漁業飛速發展的時期,後來雖然海洋資源匱乏沒落了。他自稱為"新時代漁民",接過父輩"靠海吃海"的接力棒,只是吃法已大不同。

大陳島夜景 水水 攝

  如今,陶晨波不用像父輩、祖輩一樣遠洋出海,他每日只需搭乘小船去不遠處的養殖場,看看情況、進行投喂、定時捕撈就好。


  他除了養黃魚,還養雜魚提供給島上的飯店。賓館加養殖,年收入近百萬,忙雖然忙一點,但日子過得充實又富足。現在他又跟幾個朋友商量着做海鮮深加工,拓展市場渠道。


  國慶長假里,遊客絡繹不絕,一船船遊客來此賞海景、吃海鮮,重走墾荒路。如今,海島旅遊發展實現了產業轉變、漁民轉業、鄉村轉型,島民收入是15年前的近5倍。


  "我是土生土長的大陳人,我爺爺眼中的大陳是荒島,我爸爸眼中的大陳是漁島,我眼中的大陳是美麗的休閑旅遊島,我們一家三代人見證着大陳之變。"陶晨波說。(完)









【編輯: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攀】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http://www.chinanew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其他文章推薦】

※讓你的頭皮開始深呼吸,生薑洗髮精試用,體驗過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清潔!



※十大微商人氣排行榜商品,麼尚頭髮保養品推薦,限時索取試用!



※抗油大作戰,麼尚生薑洗髮乳試用,擺托以往的油膩感,用過才知道~



新竹葬儀社推薦,專業協助最終旅程功德圓滿



住宅用火災警報器該怎麼挑選?



※買熱水器前,教你挑選瓦斯熱水器的公升數?



金價查詢,黃金價格換算,高價回收服務




Orignal From: 三代"墾荒人"紮根浙江大陳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