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優逐劣、錦上添花是天性
2019-03-27 15:10
來源:公司金融服務平台
銀行 /國企 /貸款
來源:公司金融服務平台(id:cfcworks) 作者:張衢
"這是銀行的信貸特徵與風險偏好。當企業蓬勃發展時,誰都願錦上添花;當企業經營不佳時,都不肯出手借錢相救;當企業危機四伏時,債權人追討逼債猙獰無情,直至撕搶殆盡。這是市場法則,是市場的行為特徵,所有投資人、債權人、參与者與政府管理者都如此,銀行也不例外。"——張衢
1、社會崇尚優秀者:無情淘汰對手
原來,法人與自然人屬性不同,區別點在人情、人性和道德。對人類而言,生命至上,彼此依存相憐相愛,懂得同情弱者,舍己救人是高尚。但法人與人不同,絕不以感情用事,企業代表資本,經營是逐利行為。
市場上,同行是冤家,法人之間相爭拚死博弈,毫不留情地淘汰對手,成敗平常事,天天生死連續劇。市場不是遊戲,只講公平與規則,競爭無情,優勝劣汰,強者勝利登台敗者出局,落子無悔,覆水難收,無法復盤重來。
市場從來是強者的盛會,從政府、媒體到用戶都在為優異者歡呼、慶功祝賀,誰都唾棄失敗者,市場規律支配着所有的參与者,適者生存才是先進生產力。如果說,在競技擂台上人們還會同情安撫一下失敗者,那麼市場的特色是清算,剝奪最後那一塊錢,並限制危害者再進入。哪家強勢發展的企業,都在不斷地打擊消滅對手,少有例外。支持好企業的背後就是淘汰差的企業,這就是市場的本質,當然應該就是金融的宗旨。
2、有為破產出局者喝彩的嗎?沒有
你看見過有誰帶着好臉色走進那些經營狀態江河日下的企業?從政府官員到市場人士,從來沒有,絕不會有。人們會問,為何社會不同情失敗的投資者?
每每出現公司破產倒閉,譴責聲此起彼落,中外皆是。為什麼如此無情?因為當失敗者未完成"驚險的一跳",最終被驅逐出市場的時候,最先摔斷的一定是資金鏈。成本不能回收,貸款無法清償,工資、稅收、應付款項等債務難以支付,其後果必定禍害社會,侵害債權人,員工失業,也使用戶受損。能不指責怨恨嗎?
失敗者的呻吟凄慘悲壯,但那是被淘汰的輓歌,四周更強烈的是受害人憤怒的聲討。無情的市場從不相信眼淚,反倒嚴厲指責他們經營的失敗,受害人也不會同情,還要追究給社會造成的損失與傷害,甚至繩之以法。
【 案 例 】
上世紀 90年代開啟的翻天覆地的國企轉制中,無數破產案例磨練了銀行。例如,從1998年至2005年間,工行經過幾次不良貸款核銷及剝離之後,貸款戶數量只剩不足五分之一,大部分企業破產併購了。其實在90年代中後期銀行一直在輸血救助,財政也支付了大量資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卻終究擋不住奔潰,銀行自身也被拖向財務破產的境地。為什麼救不了?那是市場規律。很少有被救活的,很少有人真去拯救,除非還有點價值,或是利益相關者。
市場是积極進取的,它總是在不斷地清除失敗的企業,騰出空間留給新的參与者。誰都救不了死亡,就像擋不住新生。市場需要死亡,有死亡才有秩序,不能讓那些殭屍企業佔有社會資源和市場關係,只有不斷清理失敗者,才有更神奇的新生。死亡的腐朽肥沃了土地,留給生者更寬闊的空間,吐故納新創造了生機勃勃的進步——這是市場的大智慧、大道德、大規律。
3、是否去救助是個職業道德觀問題
美國金融危機中對救助做了最明確的解讀:倘若你動用私人錢財,那是你個人的利益與決策;倘若你動用公共資源,就必須遵守社會利益與市場規則,依法決策,兩者不能錯用。市場沒有救世主,救贖失敗企業不是政府的職責,不能當作普惠的政策,至多是在利弊權衡之下作為特殊背景下的個案。
國內訴訟中常常有法院寬容債務人,力免其破產的做法。看是善心,結果有惡,說是慈悲,實為偏袒,它一定是在傷害了債權人,成為虛偽的公正。有個南極考察中的小故事說:一個隊員看到身邊的一隻小企鵝掉進一個冰坑裡,它不斷凄慘地叫着,出不來意味着死亡。雖然举手之勞就可挽救一個生命,但那個科考隊員並不救助,他遵重自然規律,不能干預生態平衡。同樣在市場中,法律與行政最重要的是維護公平、公正與公道的競爭環境,倘若裁判袒護一方,亂了規則,豈有精彩的比賽?一旦動用公權或資源支持了一方,一定會傷及另一方利益。不能感情用事,別好心辦壞事!
4、客戶風險是市場經營風險之源
(1)企業的生命周期很短,年齡不大,壽命不長。
據彼得•聖吉《第五項修鍊》中述: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及40年,約為人類壽命的一半。據美國《財富》雜誌的統計數據显示,美國62% 的企業壽命不超過 5年,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 50年。在歐洲,只有65% 的中小企業能夠存活 3年以上,而存活5 年以上的中小企業只有 50%。
中西方企業的壽命相似。中國的企業更年輕,年齡5 年以下的佔一半,5年-10年的佔三分之一,10 年以上的不足六分之一,從無百年老店;企業死亡率高,註冊第3年是生存"危險期",3 -7 年是死亡高發期,三成多企業 5 年消亡。以此現實對照貸款,能不心驚肉跳嗎?
(2)西方銀行貸款的風險比中國銀行業貸款更小。
據世界銀行披露的數據,發達國家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是82.8%,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是 78.1 %,中國與國際上基本相當。發展中國家貸款覆蓋率平均為10%左右,中國是 18.7% 較高,表明中小企業融資已經過於集中在銀行貸款。從企業負債的結構看,美國中小企業融資中股權融資佔49.6%,債務融資佔50.4%,銀行信貸佔比只有 18.8 %。中國企業平均負債率達到60%以上,貸款佔6-7成,銀行信貸風險更高。
(3)企業生存規律足以警示:現實真殘酷,信貸需謹慎。
它告誡人們少些書生氣、切忌理想化。因為企業太年輕、不成熟、不穩定、不規範,風險當然加大。風險面前重要的關注眼前,別想得太遠,時刻警惕與防範借款人信用狀況的惡化。
第一,要以市場定位約束銀行經營行為,不貪貸多、別想包攬、別動惻隱之心,別想動用貸款做好事。銀行信貸能力有限,有規矩受約束,貸款時多想一份風險責任,確保少失誤,這叫守規矩、嚴自律。
第二,做優質企業才體現市場責任,淘汰差企業是市場的進步。中國有7000萬家經濟實體,假如每年有5%-10%的公司衰亡死去,數量高達幾百萬。如此龐大的數量何以救助?市場自會調節,尊重規律少幫倒忙,這是市場觀。
5、追優嫌劣是社會本性
銀行信守執業道德:只貸好的,不用貸款搞救助。常有人指責銀行不給困難企業貸款是嫌貧愛富私利眼,可誰不是捂緊自己的錢袋?不能說是銀行錯,他們關注信用與風險,關注貸款要收回,天經地義,上有法律要求下有職業規則。
虧損企業資本虧空,困難企業產品滯銷,這個忙銀行能幫嗎?一旦企業舊欠不還,本息收不回,信貸受到損失時,問責處分的是信貸員,只看到企業抽逃資金跑路的,從不見有企業同情銀行員工的。信貸體現銀行家的執業道德,不良貸款使經營道德、社會責任、服務經濟化為灰燼,把控風險才是盡職底線。信貸本是無情物,市場本是博弈場,法人不同自然人,規則制度是標準。
6、添花與雪中送炭是兩種經營意境
企業經營似錦,能添上花,何樂不為?有信用的好企業不愁資金,亟待送炭的需查清原委,銀行救急不救窮,不救衰敗企業。救企業前提是挽救老貸款,以往銀行有過沉重的代價和深刻教訓。其實,對每況愈下的企業很難救,信貸輸血如飲鴆止渴,雪中送炭是再跳火坑,到頭來會被追究更多責任。
好企業很省心,壞企業真煩人。銀行把大量的時間忙在清收貸款上,更多的精力花在不良貸款上,更大的成本耗在壞貸款上。因此,銀行始終要優化信貸結構,一旦企業風險端倪初顯,高明的銀行就早早敏銳地撤退,搶在風險之前,及時發現、擇機清收、邊走邊撤、從容退出。這是風險管理的最高境界,以此檢驗銀行經營水平與能力。
7、企業有生命周期,銀行有職能分工
新生初創的企業缺資本、風險大,屬投資銀行經營範疇;而成長、成熟期企業的有限借貸,屬商業銀行經營範疇;當企業步入衰亡期,銀行借貸該儘快退出,避免成為陪葬品。市場多險惡,真偽難甄別,風險面前別動感情,重責之下少提憐憫,市場執業道德中沒有這些詞。務必牢記《商業銀行法》第七條:"商業銀行開展信貸業務,應當嚴格審查借款人的資信,實行擔保,保障按期收回貸款。商業銀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貸款和利息,受法律保護。"
(本文摘自《貨幣商人》)
作者簡介
張衢,暨南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公司金融顧問(CFC)中國金融行業標準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1996年被授予"全國金融勞動模範"稱號,2002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評為研究員,曾任江蘇銀行獨立董事,曾任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代表作品:《銀行與未來》、《貨幣商人》。
閱讀 ()
投訴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sohu.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借錢借款相關精選資訊】
找尋評價好台北推薦的當舖有哪些呢?
讓走投無路的人有個正當的借錢管道,讓你安心借錢安心還!
Orignal From: 尋優逐劣、錦上添花是天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