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七旬作家傳遞扶貧一線的“溫度”

  30萬字報告文學《國家溫度——2019-2020我的田野調查》出版


  七旬作家傳遞扶貧一線的"溫度"



  蔣巍在陝北楊家溝,和老鄉們聊天


  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年過七旬的作家蔣巍從陝西榆林到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再到貴州銅仁、上海,直至黑龍江省哈爾濱、佳木斯,完成了這部近3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國家溫度——2019-2020我的田野調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蔣巍說,"好多讀者說報告文學不好看,因為經常只有報告沒有文學。


  我不是拿着宣傳材料堆砌改寫出來的,而是走村入戶,到扶貧第一線去打撈最鮮活的故事素材。"


  創作過程


  為創作輾轉五省七地 一年多沒回北京的家


  近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的"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叢書發布會上,73歲的蔣巍富有激情地演講近一個小時。他笑稱自己為了創作扶貧攻堅報告文學,輾轉東南西北五省七地,有一年多時間沒有回過北京的家。


  他喜歡坐在老百姓的小院里、窯洞口、炕頭上聊天,他們的故事折射着這個時代發展進程的點滴變化。尤其是在扶貧攻堅一線採訪,太多的故事讓他感動,以至於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


  在介紹《國家溫度》這部新作時,蔣巍稱,"我在作協的一次座談會上就說過,作家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檯燈是最亮的,離你的檯燈越遠的地方越灰暗。在我看來,扶貧后在全國農村所有地方亮起來的太陽能路燈,要比作家的檯燈明亮得多,溫暖得多!"


  採風所見


  複員軍人回鄉辦茶場 幹部幫殘疾男孩出詩集


  提及貴州山區,蔣巍的最初印象是,多年前他的岳父去貴州繪畫寫生。走進山寨里,看到一間茅草屋裡昏暗的燈光下,男人和婦女窮得只能穿着水泥袋子在地上行走。他們飯桌上的所謂"菜",是從野地里抓回來的一些蟲子,用鹽巴腌制后當鹹菜。


  如今的貴州什麼樣?帶着這樣的疑問,蔣巍開始了自己的探尋。


  蔣巍採訪過一位複員軍人曹以傑,他轉業后在大城市裡當高爾夫俱樂部經理。有一次,他回到貴州家鄉,看到一個老奶奶衣衫襤褸地坐在洞口抱着孫子,一頭牛則在洞里"哞哞"叫着。曹以傑問,"快下雨了,為何不將牛牽出來,自己到洞里坐着暖和一些。"老奶奶回應說,"牛是我們的命根子,放在外邊丟了咋辦?"曹以傑聽了這話很心痛,決心辭職回鄉承包山頭創辦茶場,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讓蔣巍難以忘懷的是,在黔西縣雨朵鎮駐村,有一個高位截癱的男孩沈江河,他每天坐在家門口曬太陽,用僅能動的一隻手寫詩,描寫土地,描繪母親。貴州省交通廳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蕭子靜了解情況后,決定動員社會力量為沈江河出一本詩集。數月後,這本詩集出版了,書名叫《一根手指的舞蹈》。一年後沈江河去世,這本詩集隨他入棺。


  有一次,蔣巍在和當地幹部的閑聊中聽說了大山裡 "一個人的學校",他和扶貧辦的同志一起乘船渡過烏江,又翻過兩座山才到了這所"學校",見到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鄉村女教師杜典娥。


  這裏村民生活極為貧困,許多女孩子都不上學,更不敢外出打工,因為領了工資不會簽名,上街不認識街牌。杜典娥放棄自己外出打工的準備,在自家辦起一所只教小學前三年課程的"學校"。一是她覺得再高的年級自己教不好了;二是教到三年級,孩子們身體壯了,就可以渡江去對岸上正規的小學了。山裡农民交不起學費,杜典娥便約定每個學生一年只交6斤米。孩子們喜滋滋來杜家上學了,最小的6歲,最大的14歲。


  就這樣寒來暑往幾十年,杜典娥先後教了幾千名學生。迄今她還保留着那個已經發黑的6斤米賬簿,其中有許多還沒畫鈎的,是當年學生還欠着的,有些則是學生的兒子或孫子幫着還上的。杜典娥說,她留着這個本子不是為了催賬,而是為了紀念,因為這就是她的一生。


  思考


  建立扶貧長效機制


  要按市場規律辦事


  如實記錄下貴州、新疆、榆林等省區市脫貧攻堅偉大壯舉的同時,蔣巍也有着深入的觀察和思考:首先要盡可能避免扶貧項目"同質化、一窩蜂"現象。"我走過很多地方,為扶貧解困,當地都在鼓勵扶持發展產業,比如蘋果、核桃、紅棗、茶恭弘=恭弘=恭弘=叶 恭弘 恭弘 恭弘等等。我想,市場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多年以後,這些農副產品供大於求的危機將是非常現實的威脅與挑戰。农民的勞動和合作社的大筆資金投進去了,產品卻難以推銷甚至爛在地里,導致已經脫貧的農戶又返貧,怎麼辦?"


  在他看來,要建立扶貧長效機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下鄉扶貧的幹部多是城市出身,他們對農村較為陌生,對市場經濟運行及其規律不很熟悉。但是把农民群眾推上市場經濟軌道,從而獲得強大的內生動力,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本事。


  蔣巍在書中列舉了一個成功的案例:在某省的扶貧工作座談會上,一位扶貧幹部彙報了他正在積極推進的大項目,他號召农民種植蔬菜,然後在市裡租一大間門市房,將那裡作為村民蔬菜的"出口",聽起來很美妙,卻當場遭到一位农民的反駁:門市房一年16萬元租金能不能掙回來?农民租車開車送菜費用能不能掙回來?蔬菜淡季沒菜賣怎麼辦?如果虧了,等於留下一堆後患。這位农民出了一個主意:可聯合幾個大企業、大公司的食堂,和這個村合作社共辦一個電商平台,雙方共養一輛車,每天各單位需要什麼菜、多少菜,在平台發布,由專用車輛送菜上門,村民不出門就可以把菜賣掉了。


  在蔣巍看來,這就是一位城市機關幹部和懂市場規律的农民之間的差距。由此可見,在扶貧工作中,學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才能激發內生動力,建立長效機制。


  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統籌/滿羿









【編輯:房家梁】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其他文章推薦】

佛具宗教文物600坪清幽寬敞的參購空間



※何謂防火泥防水膠防火漆? 分別適用在何種環境中呢?



※麼尚頭皮深層清潔推薦,頭皮的困擾交給專業就對了!



板橋生命禮儀公司用心服務,守住生命最後的尊嚴



※推薦高雄熱泵平價、服務好的安裝廠商



※最即時的今日金價查詢!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佛號由來?



Orignal From: 七旬作家傳遞扶貧一線的"溫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